习近平主持召开部分省区市“十五五”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座谈会
1670名全国劳动模范和756名全国先进工作者受到表彰
无惧风雨再向前!一季度经济数据彰显中国经济发展向新向好

离职泄愤售卖客户信息? 千元获利换来刑事处罚!

发布时间:2025-05-06  来源:公安部网安局微信公众号  字体大小[ ]

   离职泄愤售卖客户信息? 千元获利换来刑事处罚!

  近日,山东烟台海阳公安网安部门破获一起侵犯公民个人信息案。某置业公司前员工因调岗纠纷,将自己掌握的1200余条客户隐私信息以一千元价格出售。这起看似普通的"小买卖",实则触碰了《刑法》划定的红线。当工作矛盾演变成信息倒卖,等待他们的不仅是道德谴责,更是冰冷的手铐。今天,网警通过这个真实案例,为您揭开个人信息保护的"法律密码"。 

01 危险交易:一条信息8毛钱

  泄愤报复埋祸根

  薛某因岗位调整心怀不满,将公司客户资料视作"报复筹码"。这些包含姓名、身份证、手机号的信息,被他以每条0.8元的"白菜价"打包出售给叶某,共非法获利1000元。

  黑色产业链现雏形

  叶某购买信息后,本计划用于电话营销牟利。从内部泄密到下游倒卖,这条灰色链条虽未完全展开,但已构成完整的犯罪闭环。公安机关及时斩断链条,避免了1200人面临的信息泄露风险。

 02 法条深解:法律红线碰不得

  1. 入罪标准清晰

  根据《刑法》第二百五十三条之一规定,非法获取、出售公民个人信息,普通信息达5000条即构成犯罪,敏感信息(如健康数据)50条即可追责  。

  本案中1200条敏感信息已远超立案标准。

  2. 量刑阶梯分明情

  节严重:三年以下有期徒刑+罚金。  情节特别严重: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+罚金。即便获利仅千元,薛某、叶某仍面临刑事处罚,这正是法律"零容忍"态度的体现。

 03 警钟长鸣:每个公民都是个人信息守护者  

  01职场人必修课  离职交接≠数据转移,U盘拷贝可能构成盗窃保密协议具有法律效力,泄密者将面临民事追责+刑事处罚

  02企业防护指南  建立分级信息管理制度 关键岗位签订限制协议  定期开展数据安全演练

  03全民防护口诀:"三不原则"要牢记  不收集:非工作必要不收集他人信息不传播:工作群不发送敏感文件内容  不交易:废弃文件资料需要物理销毁

  【结语】  薛某用1200条信息换来的手铐,给所有人敲响警钟:在数字时代,个人信息是穿在公民身上的"电子衣裳"。守住法律底线,既是对他人的保护,更是对自己人生的负责。

  素材 | 山东网警

中国法治传媒网摘编亓淦玉

【免责声明】:以上图、文、音/视频文章内容转载于网络(本网原创文章除外),其版权均属于原作者或归属权利人。我们尊重原创,也注重分享。转发推广仅供学习参考之用,禁止用于商业用途,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。仅供交流学习了解法律、法规、政策,如无意侵犯到贵公司或个人的知识产权,部分文章转发推送时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,若来源标注错误或无意侵犯到您的权益烦请告知本网制作采编部QQ号: 3555333776,微信号:GAN160003,请联系我们将立即删除或更正。电话:010-89525216。本网投稿邮箱:3555333776@QQ.COM。通讯地址:北京市朝阳区朝外雅宝路12号(华声国际大厦)1层 1 2 1号。本网原创文章欢迎转载,为尊重和维护原创权利,请转载时务必注明原创作者、来源:XXXXX网站。
点击查看更多评论>>发表感言:
验证码,看不清楚请点击更换。